HOME> 最新活动> 即将十岁的陆金所要去纽交所敲钟了,很多人其实还没真正地了解它

即将十岁的陆金所要去纽交所敲钟了,很多人其实还没真正地了解它

最近资本市场重磅消息迭出,$蚂蚁集团(A04369)$要上市、京东数科 要上市,马上消费金融要上市,搅动着投资者的心。

史上最长的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SH601318)$”,601318.SH,2318.HK)的一则公告,开启了十月的新话题。

中国平安称,其持股42.3%的联营公司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fax Holding Ltd,下称“陆金所”,NYSE:LU$陆金所(LU)$)已为拟首次公开发行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美国存托股份(代表陆金所控股普通股)公开递交F-1注册登记表。

短短几行字,惊起了还沉浸在假期尾声的混沌状态的人们。

从2014年就传出IPO消息、然后年年都有人问何时上市的陆金所,这次要来真的了!

现在距离陆金所成立十年还剩三个月,这是陆金所要用上市给自已的十年庆送上一份大礼的节奏啊!

待陆金所正式挂牌后,中国平安送进资本市场的独角兽将达三家,美国中概股队伍也将迎来新参者。

虽然陆金所招股书并未披露其发行价和融资额度,但根据此前市场曝出的消息,陆金所IPO的目标融资额约为20亿-30亿美元。如按此额度,那么陆金所将创下美股市场金融科技类企业IPO规模的新纪录。

就在陆金所披露招股书的当天,同样在美股上市的阿里巴巴的股价冲上300美元。2015年赴美上市的互金平台宜人金科,发行价为10美元,两年后股价则一度冲高到52美元。

作为中国最大的线上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陆金所上市后会创出什么样的市值神话呢?

成长之路:独角兽养成

一提起陆金所,人们往往叫它“P2P一哥”,认为它就是中国平安旗下的一个P2P平台。

成立都快十年了,其实很多人还搞不清它的真面貌,也分不清大陆金所和小陆金所的区别。

在招股书里,陆金所第一次向外界展示了它的全貌。

要全面认识陆金所的历史,还要从九年前说起。

2011年,中国平安的集团总资产首次突破2万亿元,首次进入由全球著名的品牌及媒体咨询服务集团WPP集团评选的“100 大最具价值全球品牌”,名列第83位,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这一年,中国平安发生了三件大事,一件是深发展与平安银行的合并获得证监会批准,一件是平安大华基金公司宣布成立,另一件便是陆金所成立。

2011年9月29日,在中国平安与上海市政府的推动下,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即陆金所)在上海注册成立,初始注册资本8.37亿元。

位于上海陆家嘴环路1333号13楼的陆金所,彼时的定位是作为一家综合性的金融资产交易相关服务及投资理财服务平台,主打以自营模式运营P2P网络借贷业务。

中国平安为何斥资4亿元打造陆金所?时任中国平安常务副总经理、分管创新业务的顾敏彼时对媒体表示,这是中国平安对互联网浪潮的反应,也是对破解居民投资渠道匮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尝试。

“科技发展是带来了非常多的变化,在未来几年会是非常翻天覆地的。我们不能准确预见它会怎么样翻天覆地,与其我们坐在那里等着它来或者猜它怎么样,不如我们自己搞点东西。”顾敏当时对媒体表示。

在陆金所成立的半个月后(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

截至2011年底,全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突破4000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宜信、红岭、拍拍贷等是其中做得很大的几家,彼时阿里巴巴也已开展商户小额贷款。

低调成立半年后,陆金所旗下的网络投融资平台正式开始上线运营,在3月19日推出第一款产品首款产品固定收益类非标产品“稳盈-安e贷”。这款产品立刻受到市场追捧,上线仅四个月,周累计成交量便超过1000万元,颇有点“一出道就走红”的意味。

对陆金所感兴趣的不光是投资者,还有投资人。2014年12月,陆金所获得摩根士丹利的天使轮融资。

这一年,陆金所的股权结构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在2014年年报中,中国平安宣布其在陆金所的持股比例从74.91%降为49.99%,据此,“平安集团丧失了对陆金所的控制权。”此后,陆金所不再作为中国平安的子公司,而是作为其联营企业而存在。

2014年10月,上海陆金所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即“陆金服”)在上海注册成立,成为陆金所的全资子公司。日后在陆金所转型后,陆金服便承接了P2P平台的业务,也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小陆金所。

2014年12月,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即“大陆金所”,也就是这次上市的主体。

在每年的元旦致辞中,马明哲总会阐释一下中国平安的新一年战略。2015年的元旦致辞中,马明哲提出平安战车的新概念:“一扇门、两朵云、四个市场”。

陆金所便位列“四个市场”之一(其他三个是万里通、平安好房、平安好车),由此可见其在中国平安版图上的重要位置。

截至2015年底,陆金所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1831万人,成为首个突破千万用户的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累计总交易量超过1.6万亿元,P2P业务板块交易量跃升为国内首位。在第三季度时,则首次超过美国网贷鼻祖Lending Club,成为全球第一大P2P平台。

尽管陆金所的P2P业务已雄踞国内首位,但其交易量在其总体资产交易量中仅占10%。陆金所志不在P2P,而是O2O模式。

在陆金所的战略规划中,除了P2P,还要打造涵盖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地产/政府/大型企业、黄金等八个B端金融业务的入口。

“开放”与“跨业”成为陆金所这一阶段即2.0阶段的两大关键词,要打造的是横跨九大市场的一站式线上财富管理平台。

2016年,中国平安正式开启打造“开放平台+开放市场”的3.0时代,而陆金所的3.0版本则是“O2O+跨境”,即成为综合一站式开放的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

据此,陆金所作出了一个重大转变:把P2P业务划给陆金服专营,陆金所则成为一个金融产品的开放平台。

2017年中国平安推出“金融+科技”战略后,陆金所成为科技板块上的四大独角兽之一(其他三只是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和金融壹账通)。

这一年,陆金所首次实现全年整体盈利,并入选“全球独角兽公司榜单”前十。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18年陆金所以400亿美元的估值,排名中国独角兽企业第五位,占203家独角兽合计估值9394.16亿美元的4%。

2018年10月12日,在中国平安核心金融开放日上,中国平安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姚波表示,在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中,陆金所与金融壹账通、汽车之家、好医生、医保及众安归属于中国平安的价值合计约为1538亿元,是归母权益的4.1倍。

经过九年来一系列的整合,陆金所控股形成了“三所一惠”(陆金所、前海金交所、重庆金交所、平安普惠),并在新加坡和香港设立陆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陆国际)。

2020年陆金所控股版图上再添一子:4月9日,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在上海开业,由中国平安持股30%,陆金所控股旗下子公司融熠有限公司、未鲲(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锦炯(深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持股分别持股28%、27%和15%。

转型之路:脱钩P2P

作为中国新生事物的普惠金融业务,其发展方向随监管导向而变。以普惠业务起家的陆金所,九年间经历的多次调整,除了与自身战略转型有关,亦与政策的变化有关。

在陆金所的发展史中,2014年是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中国平安降低了在陆金所的股权比例,陆金所作为其联营企业而存在。

随后,陆金所成立陆金服作为日后专门承接P2P的平台。随着陆金所控股的成立,其管理架构和分工日渐清晰。

2015年3月,陆金所正式启动平台化转型,中国平安将将平安直通贷款业务、陆金所辖下的P2P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的业务管理团队,整合成统一的“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陆金所则将P2P业务划给陆金服。

此外,平安海外控股以19.538亿美元将平安普惠与前交所打包出售给陆金所控股,日后“三所一惠”的架构此时已建成了四分之三。

经过这次调整,陆金所本身将纯化为金融资产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中国平安称,这是为了让陆金所更好地发挥其非标金融资产集散地的市场作用,建成一个开放平台。

时任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对陆金所开放平台战略作了阐述。在其看来,通过资源整合,将“养牛喝牛奶”转变为“成立牛奶市场”,可以发挥平台的最大效益。

整合效应立竿见影。三个月后(2015年6月16日),陆金所注册用户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

这一年,陆金所上线基金频道,增加了一个B端金融业务入口。在P2P板块,则与前海征信尝试打造一个P2P行业首个全流程的、一站式互联网投融资服务的P2P开放平台“人民公社”,要集获客、增信、产品设计、征信、系统平台、催收等贷后服务于一体。

2015年9月,陆金所对外宣布开放平台战略3.0,并启用了新域名Lu.com。虽然去掉了fax三个字母,但意涵却大不同。按计葵生彼时的说法,这是陆金所向更“互联网化”方向转变的一个体现。形成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正是陆金所平台化的终极目标。

扩大了经营范围,完成了A轮融资,启用了新域名,刚刚四岁的陆金所,已为未来的发展准备了一系列“弹药”。

当然,2015年无论对陆金所还是P2P行业都不平静。关乎网贷行业的重要文件在这一年接连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对互金行业的总体监管调性是,既鼓励创新又要求规范发展,既正式承认P2P的合法地位,但同时又明确了其信息中介性质。

一系列政策出台后,互联网金融业态的职责边界得以确立,P2P行业开始踏上去担保化之路。

已率先实施平台化转型和整合的陆金所,在当年底推出KYC(投资者适当性管理)1.0系统,初步建立了覆盖投资全过程的、立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2016年,陆金所调整和重组P2P业务,对多款产品的竞拍转让规则、个人借款债权转让规则、转让服务费规则以及服务费率进行调整。

2016年12月13日,陆金所公告称,即时起,其P2P业务已转移到陆金服平台上,由其作为网贷平台。这也意味着陆金所正式启动“脱钩”P2P。

在中国平安当年的年报中,陆金所以新的面貌出现:完成对普惠金融业务和重金所业务的重组,形成陆金所、重金所、前交所、普惠金融“三所一惠”的战略布局,实现对财富管理、机构间交易和消费金融领域的全面布局。

进入2017年伊始,网贷平台“雷声”不断,行业的合规化监管更趋严厉。2017年8月25日,原银监会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 “1+3”(一个办法三个指引)制度体系最终确立。

互金业进入合规发展的强监管周期,行业面临大洗牌,整顿、退出和转型成为网贷行业的时代最强音。作为P2P一哥的陆金所如何转型,整个网贷行业都在看着它所能带来的示范效应。

彼时,网贷是陆金所的核心单元之一,退出网贷对其估值甚至未来的上市进程,会产生什么样的实质性影响?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曾撰文指出,退出网贷,对于陆金所的价值并无实质影响。因为从2018年的数据来看,陆金服的累计出借人数在陆金所的活跃投资用户中仅占比7.6%,网贷板块的资产规模占比30%。出借人不投网贷,还可投陆金所其他资管产品,未必都会流失。

对于如何转型,陆金所显得很低调,鲜有披露。此次在招股书中,首次清晰地描述了其转型思路:陆金所作为技术驱动型个人金融服务平台,主营业务包括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两大块,其中,零售信贷主要基于平安普惠展开,财富管理则基于陆金所展开。

从2017年开始,陆金所朝着轻资本运营模式转型。陆金所在招股书中表示,轻资本业务模式可使其能够在资本需求最小的条件下快速增长,并提供有竞争力的收费标准。

在转型战略下,陆金所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不再提供B2C产品,自2019年8月起不再提供新的P2P产品。

2019年,平安普惠宣布完成转型,打造出“普惠信贷聚合模式”,服务于小微客群(即“1050人群”)的经营类信贷需求。

陆金所的招股书显示,其存量网贷资产从2017年的3364亿元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478亿元,业务总占比则从2017年的72.9%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12.8%。

转型后,陆金所的信贷业务资金来源发生显著变化,截至2020年上半年,有99.3%的新增贷款由融资机构提供资金,净利息收入的占比降至11.65%,轻资产转型成果显著。信用风险则从2017年的21.8个百分点降至2020年上半年为2.8%。

有业内人士预估,陆金所的存量P2P产品,到2022年便能完全消化完。

消金之路:聚力中产

一边清退P2P存量业务,陆金所一边在加快发展财富管理端,将其客群定位于中产阶层。

2019年,陆金所调整了财富管理端的产品结构,降低了交易频次较高但盈利能力欠佳的产品占比,全力推动与信托公司、银行的深度合作,推出资管计划、银行产品、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其他多种产品。

这些理财产品,给了昔日的P2P投资者以新的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招股书显示,陆金所的投资于现有产品的客户资产规模,从2017年底的1253亿元增长至2020年上半年的3269亿元,实现了老客留存。2017年以来的投资者年留存率均在90%以上,活跃投资者复合增长率为14.1%。

截至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的零售信贷余额5194亿元,位列非传统金融机构第二(OW数据),累计借款人数1340万;财富管理客户资产规模3747亿元,位列市场第三(OW数据),活跃投资者人数1280万。

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陆金所的理财客户的平均资产规模为2.9331万元,远高于行业平均的8000元。其逾半的客户资产,来自资产规模大于50万元的客户群体。这意味着,中产阶层和高净值人群已成为其财富管理客群的主力。

陆金所转型更大的动作来自申请消费金融公司牌照。2019年11月,中国平安获批筹建消费金融公司,五个多月后(2020年4月9日)便获批开业,成为第25家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

被业界称作“开局50亿,诞生即巨头”的平安消金公司,据称将定位于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走一条科技型消金、生态型消金之路,而不是市场所猜测的只是为了承接P2P转型。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陆金所的P2P转型已进入收尾阶段。在轻资本运营模式下,其零售信贷业务服务费在总收入中的贡献占比从2017年的55.1%,增至2020年上半年的80.8%;净利息收入占比则从2017年的26.1%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11.7%;担保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5.2%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0.7%。

如今,基于技术平台的收入(即零售信贷服务费、理财交易和服务费)成为陆金所的核心收入,2020年上半年,该收入占比达83.5%,比2017年同期增加了21.6个百分点。

截至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的总收入为256.8亿元;净利润为72.7亿元,净利率为28.3%,近三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48.65%。

未来之路:赋能金科

目前理财市场有三类典型公司:一类是建立了线下销售网络的传统金融机构,一类是大型纯线上科技金融平台和金融科技公司,还有一类是线下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者。

不过,这三种公司各有短板:传统金融机构缺乏数字化的服务能力和数据,无法覆盖庞大的市场需求;金融科技公司以技术推动金融服务,但缺乏关联的金融数据和完善的金融专业服务能力,无法为借款人提供合理的风险定价。而线下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者,则两种短板皆有。

与P2P脱钩后的陆金所,未来的发展之路来自“系统重装”式跨圈层发展。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CEO谢永林在2020年陆家嘴论坛上表示,陆金所已明确了“金融科技公司”战略定位,通过“信息平台+赋能平台”两大功能,实现两大目标:通过科技赋能,以2F2C方式赋能个人投资者,帮大众理财;以2F2B赋能中小金融机构,帮企业融资。

一位互金行业资深人士曾表示,金融科技与普通科技的区别在于,其技术的应用需要放在金融场景中,其底层支撑的数据亦需来自金融数据。而金融数据与社交数据和消费数据,有本质的不同。在什么样的金融场景下可以提供什么样的金融产品服务,将会是互金业竞争的焦点。

科技的应用和产品的开发基于金融消费场景,这正是中国平安和陆金所之于BATJ们最大的不同。与互联网企业相比,陆金所的优势和底气在于,其在中国平安的金融生态圈的重要一员。

就像薛洪言文中所言,“陆金所一转身,投入到平安集团的汪洋大海,其他的P2P转身后,只能做做助贷”。

背靠中国平安2.1亿金融服务客户和现成的技术成果,作为五大金融生态圈成员之一的陆金所,真是一出生就赢在了终点。

中国平安作为门类齐全的金融巨头,拥有强大的风险定价和风控能力,对于金融消费者的需求和金融服务方式的理解非常深刻。其构建成型的金融生态圈,可为陆金所旗下各业务板块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消费场景。

陆金所在招股书中亦表示,中国平安对中国金融业监管体系和金融服务深刻的经验和理解,可助其在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领域建立自己的信誉,并可与之建立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

在招股书中,陆金所用了很大篇幅阐述了双方的合作内容和数据。比如,陆金所基于平安的生态促成的新增贷款,从2017年的651亿元增至2019年上半年的1974亿元。从平安生态获得的客户资产规模总额,从2017年的404亿元增至2019年的1024亿元。通过中国平安引进的投资者的客均资产高达32228元,远比一般客户的投资要多。

此外,其存量P2P贷款余额中,有91.2%获得了平安财险的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兜底。即使出现暂时无法回款的情况,投资者也不会担心资金的安全。

科技加持、与中国平安体系的场景和生态深度耦合,是陆金所在招股书中浓墨重彩提及的内容,亦是在即将开始的IPO路演中,陆金所如何向投资者讲一个好故事的核心逻辑。

在招股书中,陆金所的自我定位是“技术驱动型个人金融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则概括为“可扩展、轻资本”,关键词是“中心”( Hub,零售信贷及财富管理)和“辐射”(Spoke)。

依托数据赋能的借贷科技和智能科技的理财平台,拓宽对金融、财务和生活数据场景的布局与分析,通过新的数据驱动的方式,增加服务于借款人和投资者的频率、广度和深度。这是陆金所对其未来之路画出的蓝图。

美国投资者会为LU买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