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点新防务(1563期)2月24日】:飞机基地级维修是按照技术标准对飞机进行全面恢复技术状态的修理,是保持乃至提高飞机装备能力的必要措施,属于飞机最高等级、技术最复杂的修理。我国军机的基地级维修,也简称为“大修”。平时大部分人只关注我国各种型号军机的飞行性能、战斗力等方面,绝少关注大部分时间居于幕后的战机后勤维修。而近期军事频道罕见地带我们一起走进我国战机大修厂一探究竟,首次对外展现我国军机大修时的“名场面”。
可能很少有朋友知道,一架战机是否决定进行“大修”,其实主要并不是看它有没有故障,而是不同机型在达到规定年限后,都要被送到大修厂进行养护和维修。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保证战机在飞行中的安全,毕竟有些“故障隐患”在平时可能并没有具体表现出来,这就使得日常保养与维护很难发现,如果战机的这种“隐患”在训练或实战中暴露出来,就将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这才会固定战机到达规定年限后,就必须进入大修厂被“全机分解”,对各个零件进行反复调整、测试,确保排除战机所有“隐患”。
虽然节目中需要进行“大修”的是一架歼轰-7和一架歼-11,但在转入大修厂房介绍时,却没有使用真机演示,而是全程采用歼-11的CG动画进行了替代。当然,节目中采用CG动画展示歼-11大修流程也是必要选择,毕竟每个国家的军机大修过程都是要对战机进行“大卸八块”操作,会将其拆成“零件状态”,这过程中如果使用真机演示,就会导致机密泄露。况且这种将一架战机“拆散”的过程耗时较长,而且步骤繁琐,一期节目也难以展示,所以才会选择动画这种形式。
这架需要大修的歼-11首先要进入“分解车间”,在这里这架战斗机将会被拆分成多个零部件,比如机翼、尾翼、垂尾、发动机。航修师在这里会本着“应拆尽拆”的原则,将机翼、机身等较大部件再次进行精细分解,有的则需要一直拆到“零件级”。而分拆后的部件则会送往相应的维修厂房进行修理,一般一架战机的零部件维修需要耗时数月之久。之后在“总装厂”里这些经过维修或更换的零部件将会被重新组合起来,再次被“拼装”成一架完整的歼-11。这架完成组装的歼-11还要进行反复调整和测试,并最终在“试飞站”进行一系列的试车和试飞检验,在所有项目都合格后,这架歼-11才算是完成了整个“大修”流程。
节目中进入大修厂进行大修的战机是歼轰-7和歼-11,说明这个大修厂的主要业务范围内包括这两种战机。而像歼-11、歼-15、歼-16、歼-10等先进战机的“大修”,也会有对口大修厂来对其服务。当然,具体哪个大修厂能修哪种型号战机我们无从得知。但老美空军的3个“大修厂”信息却是公开的,比如犹他州奥登航空后勤综合体,主要保障机型是A-10“雷电II"攻击机、B-2“幽灵”轰炸机、F-16“战隼”战斗机、F-22“猛禽”战斗机,甚至还包括LGM-30G“民兵III"型洲际弹道导弹(ICBM)——这个“大修厂”是不是很牛呢?相信我国空军的“大修厂”在不久的未来也能达到这一级别!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